zhōngyōng

中庸

拼音zhōng yōng
注音ㄓㄨㄥ ㄩㄥ

词语解释

中庸[ zhōng yōng ]

⒈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⒉  见“四书”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⒊  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汉·贾谊《过秦论》

mediare;

引证解释

⒈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⒉  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⒊  中等;平常。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⒋  指中等、平庸的人。

《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
《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国语辞典

中庸[ zhōng yōng ]

⒈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⒉  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

《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⒊  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⒋  流行语。中间很臃肿。

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来。」

英语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ne of the Four Books 四書|四书[Si4 shu1], golden mean (Confucianism)​, (literary)​ (of person)​ mediocre, ordinary

德语Mäßigung (S)​, moderat (Adj)​

法语Zhong Yong

分字解释

※ "中庸"的意思解释、中庸是什么意思由大字典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做人要脚步稳重,手要端庄有规矩,眼睛不要无礼乱视,整体外表要庄重肃穆,说话要适可而止,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呼吸要匀畅,平时要行中庸之道,要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2.林彪,四人帮,用中庸之道影射攻击周*来同志。

3.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路遥

4.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

5.通过分析李氏兄弟对基督教思想所做的本土化尝试,本文试图证明明末儒生在接受和吸收异质文化时,所秉持的根是儒家“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中庸心态。

6.大厅内矗立起一座六米高的巨大木柱,称之为“目标塔”,木柱两侧悬挂摘录自《中庸》的“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条幅。

7.桃成蹊的环境很中庸,不会太安静也不会太喧闹,音乐不痛不痒,灯光不明不暗,这样的环境可以给我最大的自由,我认为这是最适合我写作的美丽新世界。

8.小时候所熟知的儿歌有一首说得好。“大学大学,屁股打得烂落!中庸中庸,屁股打得好种葱!”。

9.我们不会因为想要将企业的获利数字增加一个百分点,便结束比较不赚钱的事业,但同时我们也觉得只因公司非常赚钱便无条件去支持一项完全不具前景的投资的做法不太妥当,亚当?史密斯一定不赞同我第一项的看法,而卡尔?马克斯却又会反对我第二项见解,而采行中庸之道是惟一能让我感到安心的做法。

10.在道歉问题上的中庸之道,体现在非常重要的场合,很多被冒犯的一方会选择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